Monday 25 December 2006

 

C25. 居英老叟懷日劇 Elderly In Britain Miss Japanese drama




回到★【目錄】



看官們,話說此戰敗的日寇從二戰的廢墟中站起,立定腳跟之後,知恥近乎勇,全民發奮,銳意發展經濟。然而二戰之後的初期,日製品僅限於倣製歐美同類貨品,文化亦談不上有何建樹。在上世紀的60年代,由於日製品價格雖廉,但卻單薄而不耐用,是以當時的香港人一度謔稱日貨為「遲早完」。蓋日貨均由以甚麽「丸」命名的貨輪運港,灣仔銅鑼灣畔更設有著名的日資「大丸百貨公司」,而粵語中「丸」與「完」諧音,是以有此謔稱。其時港人根本看不起日貨,在一遍冷嘲熱諷的聲中,正在就讀小六的不才也參與幫腔,曾對停泊在路旁,是時屬首批運港的日製「桂寇」牌轎車,童言無忌地語出不屑,使當時正在抹車的車主龍顏大怒,七竅生煙,事已記載於拙文《水災與風災》,讀者可在不才個人網頁中重溫。

當年對日貨品質的輕蔑,中外皆然,舉世莫不如此,然而在不才的個人經歷之中,印像最為深刻的出言不遜事件,便是某次在中環大會堂音樂廳,欣賞世界著名「阿瑪迪斯四重奏」(Amadeus Quartet) 的演出。當阿瑪迪斯四名成員出場鞠躬後坐定,首席小提琴手弄來弄去,都無法把眼前的樂譜架調升至適合的高度,最後無法可施時,竟然站起來把雙肩一聳,兩手一張,揚首向臺下觀眾大聲說:「This is made in Japan」!登時全場哄笑,為之絕倒,但席上不少的日裔觀眾,聞之卻無地自容,難堪不已。可幸當時的民風純樸,居港日僑之中亦沒有類似今天偉大祖國的憤青,大家均一笑置之,並無後話。然而事隔近40年,不才對當晚的演奏,今天已絲毫沒有印象,唯獨是開場這一段辱日的小插曲,卻仍然鮮活彷如昨日。

然而日寇畢竟並非省油的燈,甫踏進70年代,日貨的品質便突飛猛進,其中作為「樂聲牌」(National)招牌貨的電飯煲,更是家傳户曉,每宅必備。從這時起直至現在,「Made in Japan」這個標籤本身便變成了一個品牌,屬於日貨品質和信心的保証。江湖傳說於2003年,當美帝地面部隊攻入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之後,於槍林彈雨過後的煙熏火燎之下,衹見全城的汽車均殘破不堪,無法開動,唯有日製的「豐田牌」則例外!既享如斯盛譽,是以在下不甘後人,今天很榮幸亦以Toyota 的混能環保轎車Prius為座駕。

商品既已脫穎而出,日寇漸成經濟強國,文化霸權便亦接踵而來。甫踏進70年代初,一向以配音歐美劇集為主打的香港無線電視台(HKTVB) ,首次作大胆嘗試,破天荒引入香港的首套配音日劇《青春火花》。此劇原是改編至描繪日本運動員力爭上遊的流行漫畫。原來戰後的日本,為了提高僱員的體格和競爭精神,大企業每天早上都安排員工集體到天臺做體操,和工餘組織了形形形色色的球隊。這一點看似怪異,其實亦師自老外對年青一代體訓的重視,衹不過是青出於藍,更進一步而已。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衹能在逆境的尋求生存中打造出意志。不才出生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集體貧困時期,自幼便被迫在江湖打拚,面對著人生的種種逆境和苦難所抵勵出來的意志和決心,自然並非不才如今嬌生慣養,每天乘坐慈父所駕轎車上學的六歲犬子可比!

就以不才移英前所見,香港的娃娃們都是在溫室中長大的,受到了雙親過份的溺愛和保護,一旦面對人生小小的錯節,不論是鋼琴彈得不好、考試成積不理想、與小情人鬧翻、還是被家長訓斥,其弱小心靈往往便無法承受,輕的或沉淪逃避,重的或自殺輕生。報章所載的容或有所渲染,有不盡不實之處,然而不才也曾親眼在舊居「海峰園」的電梯大堂之中,目擊了如下戲劇性的一幕。不才於當天,衹見一名年約十四、五歲的少年,放學回家碰到了受命迎接的家中菲僱。衹見大少爺隨手把書包一甩扔在地上,然後把口張開,雙手放在背後。菲僱隨即很熟練地俯身把書包拾起,打開後取出水瓶扭開蓋,然後伸手把水緩緩的注入大少爺張開的嘴巴裡!

是以不才的移民英國,一半是故然為了自己,另一半也是為了下一代。小兒所就讀的私校亦與主流一樣,非常注重體訓和比賽,前者能在持久煅練中培養毅力,後者能在不斷失敗中成就意志,所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體訓和比賽,是在安逸環境中,成就一個人鬥志的最佳方法,若要再進一步,便唯有扔之荒島,看他如何能適者生存了。

回頭說回勵志日劇《青春火花》。該劇原名 サインはV(Sign V),所謂Sign V者,即是當年日本流行一時的V型勝利手勢,衹見劇集片首隨著主題曲的凱歌高唱,逐一打出 V、I、C、T、O、R、Y的字幕,象徵著日寇圖謀征服世界的狼子野心。劇中人立木大和隊女排球員蘇由美(日名朝丘由美,岡田可愛飾) ,便是日寇求勝精神的集體投射,在魔鬼教練馬志(中山仁飾)近乎謀殺 的地獄式訓練之下,終於苦練出獨門絕技「鬼影變幻球」,並憑此殺入國家代表隊,出戰奧運,為國增光。

既從蘇由美身上燃起不屈鬥志的感染,復受「鬼影變幻球」的掩眼魔法蠱惑,《青春火花》遂大受滿腔熱血的年青港人歡迎。電視臺食髓知味,乘勝追擊,各類勵志日劇如《網球雙鳳》、《紅粉健兒》、《綠水英雌》等,亦承其餘威,排山倒海,一集接一集的接踵而來。在《綠水英雌》(金メダルへのターン!通向金牌的轉身)之中,梅田智子飾演的速水鮎子,在日夕苦練之下,不但克服了曾經遇溺的怕水心理障礙,更創下成名絕技「飛魚轉身」(トビウオタ~ン),最後籍此晉身成為世界級的游泳高手。

這些勵志日劇是繼其在本土紅極一時的餘威,登陸香港,進行已成為經濟大國的日帝,在海外作次文化的侵略,與谷崎潤一郎、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等文學大師,一主一次,互為表裏,裡應外合地進行文化殖民。這些日劇雖美其名為勵志,實則是表露了日寇圖謀在各個領域出人頭地,稱雄世界的無窮野心,簡直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荒謬境地。在一套今天雖已渾忘了名字和劇情的日劇之中,不才仍然清晰的記得劇中人如何在每天起床之後,向天連環左右出拳,口中不斷高呼狂叫:「努力!奮鬥!努力!奮鬥!要努力製造出全球最好吃的麵包!」

當時間坊間曾有傳聞,該等勵志日劇是日本政府在背後出資拍攝,作為激勵士氣,振奮民心的一種手段。姑不論其是真是假,這些勵志日劇的確能假戲真做,激勵了當年日本整個社會的鬥志,驅使年青日人勵精圖治,奠定了日帝在80年代的輝煌成就。

不才當年亦是熱血青年,然而畢竟紅颜年少,情竇初開,被深深吸引,心有所屬的,卻是溫馨言情日劇《佳偶天成》。該劇日文原名《三人家族》,乃大導演木下惠介於1968年製作,由日本電視台「東京放送」(TBS) 播映的電視連續劇。當時日本流行的藝人形像比諸今天的健康得多,故事描述兩耳垂珠,儀容敦厚的年青男仕竹脇無我(たけわきむが Takewaki Muga),每天均在上班之際,在往東京的火車站裡偶遇一位柔情似水,我見猶憐的妙齡女子栗原小巻(くりはら こまき Kurihara Komaki)。彼此在車站的人叢中朝夕遙遙互望,仿似牛郎織女相隔於鵲橋,雙方眼神交流,心意互通,然而卻始終無緣識荊,金風玉露不相逢!

然而皇天不負有心人,月老牽絲終成就,就在很偶然的一天,二人被潮水似的人流推進同一車廂,並且被四週重重乘客擠壓在一起,隨著車廂住的動盪和搖晃,彼此猶如互相擁抱著一樣,面貼面的廝磨了個多小時。正是一貼傾情,緣定三生,經此戲劇性的一幕之後,便緩緩的展開了於一個大城市之中,一雙小情侶之間,一段溫馨雋永,細水長流的愛情故事。

這套日劇1971年在香港無線電視臺推出,每週二晚上八時半播映一集,迅即攫取了萬千青年男女的心,男主角是每個懷春少女的如意郎君,女主角屬每位摘星少年的夢裏情人。每至劇集播映時間,街上的紅男綠女,包括當年的區區不才在內,便各懷心事,匆匆趕回家坐在電視機前,與螢幕上珠聯璧合的一雙金童玉女共沐愛河,作極其短暫的長相廝守。對於當時對日本文化一無所知的一眾年青港男港女,日人卧在地上睡覺的榻榻米,與及男女主角回家時例必在門前大叫的那句:「我回來了!」,均是極具新鮮感的異國文化。即使事過境遷,青春夢醒,近30多年之後的今天,不才仍然奉行著當年劇中人,脫了鞋才入屋的日式生活習慣。
地。

不才今天以手中居英妙筆,把這段香江往事如數家珍的娓娓道來,使不才一眾也從香港移民而至的友儕輩,亦不禁撫今追昔。每當不才在本欄把舊事重提,彼等被埋藏在心底多年的集體回憶便迅即被喚醒,接著身不由己,沉緬於塵封的往事之中,無限低迴,不勝唏噓。不才今日亦籍此篇文末,以YouTube 上所找到當年日劇《佳偶天成》今天碩果僅存的一段短片,在螢幕上的一雙金童玉女,螢幕下的萬千痴男怨女均已年逾不惑的今天,回顧隨風而逝的一段留金歲月,來增添彼等對歲月如流水的無限惆悵,慨嘆人生如朝露的不盡哀歌! -
http://hk.youtube.com/watch?v=mpvsPUZEWBc

自上世紀70年代始,日寇的社會朝氣蓬勃,國民幹勁衝天,並承勢一舉創造了80年代日帝威懾全球,君臨天下的局面。關於日寇於戰後所創造的經濟奇蹟,不才恐怕要以另題長篇連載,再寫上十萬八萬字,方可說得個一清二楚。然而此事其實發生於不久之前,與不才同輩的盡皆親歷其境,是以於此僅以三言兩語,便可輕輕喚回大家早已淡忘的一段集體回憶。

不才不妨這樣側面的說,相信更富象徵性和更感生活化,勝於千言萬語,引經據典,援引那一大堆沉悶乏味,使看官閱之昏昏欲睡的經濟數據。不才自小學年代開始,便幾乎每天均到書局打書釘,數十年來風雨不綴,習慣幾近終生,每至新春佳節香港各大書局休業十天,便會頓感焦燥不安,渡日如年,不知何以自處。在上世紀80年代,於香港各大書局進門處,暢銷書架上最當眼的位置,以不才當年目擊所見,必定會放上好幾本諸如《日本第一》,《日本的企業文化》和《八百伴的世界戰略》等屬於「日本學」的熱賣書籍。看官憑此,能應便見微知著,足可管窺日寇當年的國勢是如何的意氣昂揚,威風八面於一斑了!

所謂《八百伴》(ヤオハン Yaohan) 也者,原是日本貧下中農和田良平於1930年所創辦的一家小型水果店。根據日寇的江湖傳聞,此君的創業史,便是日本電視連續劇《阿信的故事》的原型。該劇原名《おしん》(Oshin) ,是日本80年代最轟動的電視連續劇,乃日本放送協會NHK (Nippon Hōsō Kyōkai ニッポンホウソウキョウカイ)電視部於1983年4月4日啟播,為慶祝30周年紀念的賀台之作,全劇共有297集,每天早上播映15分鐘的一集,一直持續至1984年3月31日才全集播完,為日本史上收視率最高的日劇,亦是自70年代《青春火花》以還,勵志日劇臻達最高潮的終極總結篇,自此便難以為繼,後無來者。

不衹此也,該劇後來亦於全球63個國家或地區播放,當中包括中國、香港、台灣、埃及、越南、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阿富汗、伊朗等地。而香港的所謂《阿信》,其實便是劇中人 おしん(Oshin) 的粵語音譯,該劇由無線電視台於1985年首播,當年所掀起的「阿信」熱潮可謂一時無兩,並非廿一世紀初亦曾膾炙一時的人氣韓劇《大長今》所可此擬。《阿信》原由橋田壽賀子編劇,描寫在1901年間日本山形縣佃农谷村家的女兒阿信,從7歲到83歲的一段在貧困中掙扎求存,在逆境中奮鬥創業的動人故事。劇中人阿信由三人分飾,分別是乙羽信子飾演童年期,田中裕子飾演少女期,及小林綾子飾演老年期。

由於此劇情節淒美,故事動人,致使飾演少女期阿信,即使面圓眼小,很難稱得上是美人胚子的田中裕子,亦憑此劇在港一炮而紅。自此之後,阿信便變成了田中裕子在港人心目中的專用代名詞,二而一,一而二,田中裕子便是阿信,阿信就是田中裕子,可見阿信的形象是如何地深入港人民心。然而如今非常遺憾,不才無法可在網上找到看官看慣多年的《阿信》粵語配音版本,是以在此改行提供一段在YouTube 上的日語原庄正版,看官觀之在似曾相識之餘,亦當有耳目一新之感 :
http://uk.youtube.com/watch?v=xAkcqgq8ae0

香港的電視版本除了被配以粵語對白,還邀請了名家林敏怡作曲,大師鄭國江作詞,由華裔日本紅歌星翁倩玉主唱片首主題曲《信》。此曲旋律動聽,詞意深遠,演繹動人,可謂曲詞唱三者俱佳,實乃香港與日本當時兩大區域的次文化強權,旗下頂尖創作人雲水互照,星月雙輝的兩軍會師之作,亦是港人錦上添花,給此劇灌頂加持的一記神來之筆,看官亦可於 YouTube 重溫此經典之作:
http://uk.youtube.com/watch?v=KH9FkTacoCw

正是好曲不厭百回聽,看官中不論新知舊雨,應覺此曲柔情中含壯志,婉約中蘊堅強,正是冰中含水,綿裏藏針,是以當耳聆其曲之際,亦務請口頌其詞,衹見歌聲起處,螢幕上還亮出一行行的字幕,其詞曰:

『雲與清風可以常擁有 ,關注共愛不可強求,不強求,不強求,永遠等候,如必需苦楚我承受。

誰會珍惜當你還擁有,將要逝去總想挽留,想挽留,想挽留,看似荒謬,求今天所得永遠守。

命運是對手,永不低頭,從來沒抱怨半句,不去問理由,仍踏著前路走,青春走到白頭,成功只有靠一雙手,成功只有靠堅守信心奮鬥!』

螢幕上的《阿信》固膾炙人口,現實中的《八百伴》亦叱吒江湖。最初由和田良平於1930年所創辦的八佰伴,在戰後於靜岡縣逐漸擴展成一家超市連鎖店,其後更上市於東京證券交易所。然而自和田一夫於1968年出任社長以還,八百伴開始大拳腳,從區域企業進軍國際市場,直至1997年全線倒閉為止,短短的30多年之間,在全球15個國家開設了450多家分店,成為日本最大規模的國際性零售跨國集團。

和田一夫藉此一舉成名,成為日本松下電器創辦者松下幸之助以外的另一位「經營之神」,其著作《八百伴的世界戰略》亦因而洛陽紙貴,風行一時,成為80年代的暢銷書之一。然而隨著八百伴的倒閉和日本泡沫經濟的爆破,《八百伴的世界戰略》和一眾「日本學」的熱賣書籍,當然亦包括不才書架上的那好幾本,便被其讀者們統統放進了廢紙箱,此後亦無人再提及《日本第一》這個謬論。

然而,若不以成敗論英雄,和田一夫亦的確是一位別具個性的人物,此君有異於一般商人,篤信日本一種名喚「生長の家」的新興宗教,在其政教合一理念,進軍全球的精心策劃之下,八佰伴最初於1971年進軍巴西,其後於1973年在新加坡,1976年在美國及哥斯達黎加,1984年在香港,1985年在馬來西亞,1986年在汶萊,1988年在泰國,1992年在澳門,1993年在加拿大溫哥華及英國, 1995年在上海開店,並於1996年把集團總部設於此,銳意發展中國市場。可是當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八佰伴由於擴展過速,再加上日本泡沫經濟爆破後的調整等多項因素影響之下,因負債高達1610億日圓而於1997年9月18日,在日本透過會社更生法申請破產,乃當年日本最大的零售業破產事件。

在此之前,香港亦曾經在1990年成為八佰伴的總部,並且業積極之輝煌,自1984年在沙田新城市廣場開設首家百貨店之後,繼而陸續在紅磡黃埔花園、屯門屯門市廣場、荃灣悅來坊、元朗大興大廈及嘉湖新北江商場、藍田匯景花園、將軍澳厚德邨、及馬鞍山新港城中心等地開設分店。以香港僅屬彈丸之地,可是在全盛時期,八佰伴不但於港九各地開設有上述8家分店之多,而且更兼開設及收購多種,包括八佰伴飲食、八佰伴食品、妙麗、聖安娜餅屋、歡樂天地及大滿貫快餐店等,非百貨業的商店。

八佰伴亦於1993年,在倫敦城北的歌蓮黛(Colindale) 開設了「八佰伴商場」(Yaohan Plaza) ,地址是399 Edgware Road, London, NW9 0JJ。及至1997年結業,該商場被收購並易名為「東方城」(Oriental City) 之後,一如其名,新址仍然主攻東方食物與商品,其原有超市的位置亦不變,衹是換了招牌,不再稱八佰伴,可是原先露天的一小片日式園境,卻因無人照料,投閒置散,逐漸被荒廢。東方城和其停車場均樓高兩層,內有大小商户共40餘間,每至週末的人流逾萬,其商場之中開有少中式食肆,二樓的一間大酒樓可迎賓多達400位,是城中華人婚娶擺喜桌的熱店,相信倫敦一地的華僑,無人不會曾到此喝茶和吃點心。

然而,東方城商場地面大堂之中,其價廉物美的熟食檔(Food Court) 才是不才的至愛,除了七、八家中華料理,泰馬越等東南亞美食店之外,還有韓國和大和料理。不才最愛吃的日式雜錦魚生壽司飯(ちらし Chirashi),衹售五英磅多,如此便宜,不才每至必大快朵頤,絕不錯過。而且對日本飲食文化生吞活剝,一知半解的英國人,一向衹知有一塊塊的壽司而不知尚有一碗碗的壽司飯,是以無論是在倫敦的超市食物冷凍架還是在廻轉壽司專門店,除了這個熟食檔之外,已很難再找到ちらし (Chirashi) 這種地道和菜。

東方城的地理位置極佳,不但鄰近倫敦最大的購物中心Brent Cross,還距離小兒的至愛,即不收門卷的皇家空軍博物館,亦僅咫尺之遙,是以乃不才父子二人,彼此消磨一個悠閒週日的絕佳地方。東方城所在地的歌蓮黛(Colindale),一向甚多港人聚居,唯一發行全歐的華人報章《星島日報》,亦把其總部設於此地。而且東方城並非如蘇豪區的唐人街一般,屬於國際級的旅遊熱點,是以到訪者盡屬本地華人,而商户之中亦不乏語言坊、補習社、影視店、律師樓等服務性行業,是以其華人社區中心的身份更為純粹,素享倫敦「正牌唐人街」(Real Chinatown) 的美譽。

惜乎好景不常,東方城在2006年11月被財團收購,並於2008年6月1日被拆卸及重建,三年之後,新址便是一幢樓高28層,價值高達4億5000萬英磅的商住混合中心,除了520間豪宅之外,還設有一間小學,一間B & Q 自助店,與及大小商户無數。其間東方城各商户也曾集體興訟,然而礙於司法畢竟難以干預自由市場經濟的商業行為,是以商户雖出師有名,但終亦勞而無功,即使業主已應允他日新址落成,原先商户可以悉數回巢,然而此後該地華洋集處,已非昔日中華滙聚,人文薈萃之所矣!

前之八佰伴既已一去不返,今之東方城亦成歷史陳跡,不才故然從此再沒有機會吃到,如斯價廉味美的和食ちらし(Chirashi),而倫敦的華僑亦失去了唐人街以外,另一熱門的眾人聚腳之地。世事本滄海桑田,人生若葉上朝露,個人意願往往於心有餘,於事無補,不才唯有值手中一枝居英妙筆,在本欄對往事撫今追昔,徒呼奈何而已!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