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17 December 2006

 

A01. 河上居點滴 Living Over A River


ver

  





不知不覺之間,在下已經在倫敦的市郊住了接近一年了。香港人的移民異鄉,無論是定居於美加也好、澳紐也好,絕大多數都是因勢利導,捨疏就親,投靠當地熟悉多年的親朋戚友,圍爐取暖,聚眾而居。很少會像不才那樣,舉家從親朋密佈的故里,揠苗拽莖,連根拔起,然後移植到一個無親亦無故的異域。於是關心不才的香港親朋,屢屢慰問不才在這裏的生活是否孤立無援,生活苦悶。不才於是以坐擁英中時報《C K Wong 居英妙筆》專欄之便,拾起一支禿筆,略述一下不才在這裏的生活,讓他們略知一點概況。


若純以交通區域而非行政區域來劃分,「倫敦交通局」Transport for London 是「大倫敦」 Greater London 政府轄下的公共機構, 以「倫敦」市長為主席,負責掌管倫敦的交通系統,包括把「倫敦」畫分成,由內至外,一環接一環,環環相套的六個環。位於最中心的一環是「第一區」Zone 1, 最外的一個環是「第六區」Zone 6。 越是接近內環乘搭地鐵或火車,車票便越是昂貴。舉個例,假如要乘地鐵往返第一區至第六區,票價是最為昂貴的,但是如果只是來往於第六區至第四區之間, 那麼票價便比較便宜。以同一原理,推而廣之,則越靠近內環的樓價,便越是昂貴,處於外環,遠離市中心的樓價,則較為便宜。我的房子就座落「大倫敦」西南第三區裏「橫斯和區」 Wandsworth 區,距離網球聖地「溫布頓」 Wimbledon 衹有一箭之遙。











                                                        
Train wheels sparkling in winter, Earlsfield, London - filmed and compiled by CK Wong




舊的 Earlsfield Station



改建後的 Earlsfield Station


位於 Garratt Lane 的 Earlsfield Station,其上綠色的橫跨 Garratt Lane,便是火車站的雙軌鐵橋。

伯爵田」的火車站建於一八八四年,位於區內主要大街「加列路」 Garratt Lane 之上,從火車站往西步行到我的房子,衹需十分鐘。火車站前的巴士站,有多條貫通「倫敦」各區的巴士線駛經此地。從這裏坐火車到市中心的「滑鐵盧火車站」 Waterloo Station  需時衹十五分鐘。從「滑鐵盧」轉乘地鐵到唐人街亦衹是需時十五分鐘。「滑鐵盧火車站」亦曾是「歐洲之星」Eurostar 火車的英國總站,但由2007年11月14日開始,遷往「聖潘克拉斯火車站 」 St Pancras Station ,在此乘列車穿越「英倫海峽隧道」,到「巴黎」市中心的北方火車站Gare du Nord,僅需三個多小時。從我的房子駕車到「倫敦」西北方的「希斯路國際機場」 Heathrow International Airport,亦僅需半個小時多一點。




Heathrow Airport 


St. Pancras Station



Gare du Nord

  
Eurostar


Earlsfield Station - C K Wong 雲端照片分享冊【請點擊連結】

https://photos.google.com/share/AF1QipNrnfEs6O3Zi4Own3eZlXGPPhEIX_2g-Ll0ZLS_K5bcTe0UmgPpBJV-Ceb-ZV_EeQ?key=UVJod0FKR3Y3a1lpQTlxUndtTGFBSmtBOE9nQzl3



伯爵田雖然只是一個小區,但並非郊野,和內倫敦一樣都是屋宇如雲之地,衹不過房子沒有那麽擠廹,式樣也遠為簡樸,一般都是用紅泥小磚砌成的兩層高排屋,沒有首都的派頭。伯爵田之所以得名,大概沿於十九世紀時,此地一帶的西洋菜田,原是史賓沙伯爵的封邑,他亦即戴安娜王妃的遠祖。伯爵田的火車站前衹有小店幾間,售買零食和報刊等雜物,沒有甚麽商業活動。不過鄰近不遠有幾個大型的超級市場和超級商場,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於區内基本上可以自給自足。除此以外,一切事情都要到「內倫敦」或相鄰,僅一個火車站之遙的「溫布頓」Wimbledon 區裏辦。






Wimbledon


The River Wandle flows under my 河上居 Duntshill Mill, London - filmed and compiled by CK Wong

 
Beethoven - Symphony No. 6 in F, 'Pastoral' Op. 68: II. Andante molto moto




Duntshill Mill





我的房子頗為獨特,它就建築在橫跨兩岸之上,命名為「登蕭磨坊」Duntshill Mill。由于河水就從屋下穿過,我因此戲稱之為 「河上居」。房子的樓下是一間left託兒所,樓上分建成四個住宅單位,我佔其中一間。每個單位面積相同,大概千餘平方英呎左右,均屬於兩層的複式設計,二樓是客廳和廚房,內有樓梯通往三樓連獨立浴廁的兩個睡房。

從單位內高據於小河中心之上的客廳和露臺,可以俯覽小河蜿蜒而流,緩緩隱沒於遠方草木幽森之處。這種別緻的景觀,我從來沒有在別處看見過,可說是「河上居」的最大特色。睡房也設有露臺,景觀亦相似,可是由於層樓更上,所以更能登高望遠,縱目紓懷。






Chopin - Nocturne op 9 No 2 (2009 version) -piano performed by CK Wong  

[河上居 - 夜色]

  
現在的市政府是絕不會批準這樣子興建房屋的。
河上居之所以例外,原因在於它是歷史的遺物,其前身原是一個磨坊。1923年一間荷蘭咖啡公司 Jacobs Douwe Egberts 在英國開展業務,輸入肯亞的咖啡豆,是以命名「肯亞咖啡公司」Kenya Coffee Company 及至1962年,由於其咖啡豆的來源地已經



逐漸由肯亞,逐漸轉從肯亞,逐漸轉至從巴西哥斯達尼加哥倫比亞秘魯衣索匹亞越南和印尼等咖啡種植國輸入,是以把公司改稱為「建高咖啡公司」Kenco Coffee Company。「建高咖啡」在英國是即溶咖啡一隻流行品牌,在英國各大超市均有出售。




                       Kenco freeze dried coffee advert 1980s.

至於始於何年,英國的「建高咖啡公司」 Kenco Coffee 在「伯爵田」開設廠房,利用河水轉動磨坊的石磨碾研咖啡豆,已沒有歷史文獻記載,渺不可考。大抵經過英國的工業革命,水力磨坊被電動機械淘汰之後,磨坊被改建為廠房磨坊辦公室。其後咖啡廠房他遷,磨坊辦公室便再被改建為住宅出售,是為Duntshill Mill, 亦即不才口中所稱的「河上居」。整個廠房拆卸後,被改建為兩條私家路 Knaresborough Dive 和 Riverdale Drive ,沿路建設了一列列的排屋,與「河上居」,首先在香港的酒店展銷售會上出售,其後才出售給本地居民。何以故 ? 原來我們在香港隔山買牛,不知道英國買賣屋宇的潛規則。原來與香港不同,除了二手屋宇之外,在英國買新樓是可以討價還價的,例牌可以減他一萬幾千磅。但在香港則照定價出售,半文錢也不會減。



 
黑框內便是「建高咖啡公司」廠房,小圓圈便是河上居,箭咀所指便是「伯爵田」火車站。


左下角一排一排灰色的建築物
,便是kenco coffee的廠房



Riverdale Drive 入口處,有七呎位路障



轉入 Riverdale Drive之後,左邊往前是 Knaresborough Dive,右轉是 Riverdale drive
 
Riverdale Drive 




Knaresborough Drive



Riverdale Drive



轉入 Riverdale Drive 之後不遠處,再向右轉的角落,便是河上居。



磨坊既被一再先後改建成辦公室和住宅,今天當然已是人移事遷,景物全非,無復昔日的古老原貌,路過者也不會從它的外表,意識到它前身原是磨坊。有趣的是,原來的磨坊辦公室原是坐北向南,然而改建為住宅卻是坐南面北,並且在這正面這一邊建了一條跨越小河的走廊,並且住宅和托兒所的入口,也是建築在此走廊之上。









磨坊辦公室的正面改建後變成背面




辦公室的面改建後變成





然而,今天河上居底下這一段河道,現在還遺留著昔日一條長長的,從中央把河水縱向一分為二的分水堤。它昔日的作用是,每當天旱水流不足,乏力推動水輪的時候,可加水閘封閉其中一邊河道,把所有河水擠進另一邊,從而增加河水的流量和力度來推動石磨。





在下之所以會購得這樣別緻的房子,亦全屬機緣巧合。一九九零年英國在香港推出居英權計劃之後,五萬個香港家庭得到英國護照,隨時可以移民英國。正處於十年地產低潮期的英國地產商便乘機,在香港推出英國正在滯銷的樓盆,給香港人隔山買牛。有些樓盆甚至索性在香港首展,比在英國本土的推出發售時間,還要早些。那陣子,每逢週末,香港都有多個英國樓盆在各大酒店展覽廳促銷。我一向祟尚袓家,亟欲移民,是這些展銷會的常客,和好些經紀商稔熟。我得知有此奇特樓盆,適逢訪英渡假,便姑且到此一遊,看看究竟是啥?
 
其時咖啡廠房經已拆遷,到處頹垣敗瓦,塵土飛揚,這座由磨坊改建而成的辦公室,還沒有動工改建成現在的模樣。但由於在下對河景一見鍾情,非此不居,甫回港便直撲經紀行入貨。湊巧其時正有一對洋夫港婦在經紀行內洽購此單位,已接近水到渠成。我情急之下,馬上簽出支票,硬塞進一位與我相熟的經紀手中,於千鈞一髮之間,搶先購買了這個單位。

其實,在當年芸芸眾英國新舊樓盤之中,河上居並非我唯一洽購過,由舊建築改建而成的住宅單位。除了新樓之外,我先後還看過倫敦由「横斯禾」區 Wandsworth 的學校,「南堂」區 Southall 的醫院,「哩尾區」 Mile End 的啤酒廠,「薩頓區」 Sutton 的水塘抽水站,和最著名的倫敦舊市議會 Old London County Hall 改建而成的住宅單位。後者位於 泰晤士河 River Thames 南岸,隔著滑鐵盧橋 Waterloo Bridge,與北岸的國會議院 Houses of Parliament  和大笨鐘 Big Ben 遙遙相對。收購和改建該地的英國地產商,其中的一位老外經紀還對我說,年輕時曾在舊市議會內的一個政府部門工作過,言下不勝感慨。




County Hall 


House of Parliament

因為不才不喜歡住在倫敦市中心,是以對該樓盤不感興趣,並沒有打算購入。然而事後證明,該樓盤的升值力最強,
為眾樓盤之冠。位於泰晤士河南岸,面向北岸便是著名的 House of Parliament 和大笨鐘 Big Ben的景色,日後成為倫敦最受歡迎的地標之一,門庭如市,訪客不絕的的摩天輪 London Eye,就建築於其旁。如此當旺的地方,你說價值是多少呢? 
假如當日不才購入兩三個單位,今天變成為暴發戶,不用再憂柴憂米了。



Waterloo Bridge



House of Parlament


Big Ben

不論從前的殖民地或現在的特區政府,香港向來都是奉行高地價政策,由少數地產商和大財團幕後操縱,官商勾結,利益輸送下,把全港舊樓拆個一清二光,改建成摩天大廈。舊袓家的英國卻高度重視文化傳承,極力保護古舊文物。根據英國的古物分級法,建築物一旦達到法定年齡,業主不單止不能遷拆,還要負責保存外貌完好。因此,英國地產商發展舊建築物的唯一方法,便是把內部改建成住宅單位出售。是以,新樓雖然仍然是英國地產業的主流,但上述的舊樓番新樓盤,亦為數不少。


The River Wandle and the King George's Park London Filmed and compiled by CK Wong, 


J.S.Bach: Orchestral Suite No.3 in D major BWV 1068, Air







Wandsworth Bridge


River Wandle flows into the River Thames

回頭說從河上居下流過的這一條小河,名字叫 「横渡河」 River Wandle。它從「倫敦」以南九英哩處發源,由南向北流經「蓋頓」 Croydon 、「薩頓」 Sutton、「藍白斯」 Lambeth、「默頓」 Merton 和「横斯禾」 Wandsworth 五個區,從「横斯禾橋」 Wandsworth Bridge 南端數百碼旁,流泰唔士河

由於它流經繁盛的民居,為防止崩塌和氾濫,大部份河堤已經用水泥和圍板加高和加固,無復大自然的本來面目。然而,沿河兩岸仍然保存著連綿不斷的草坡和樹木,不致於看起來像一條大溝渠。




River Wandle

不要小看這條小河淺窄,其實充滿自然生態,內有各式游魚,小的雖細如亳毛,大的卻重達兩三磅。小河為漁民提供了捕獲多種魚類的機會最常見的是,鰱魚chub,魚鬚barbel湖擬鯉roach,鯪魚dace鱒魚trout白楊魚gudgeon,鰻魚eels和鯉魚carp

每早在這區派信,和在下稔熟的一個郵差,每逢假日都在此垂釣,收獲甚豐。河面上常有一群綠頭灰身的野生水鴨划水覓食,我不時把吃剩的麵包,從窗口拋下河面,然後笑看一齣精釆的水上爭奪戰上演。間中有一種長嘴長腳,狀似千羽鶴的大鳥到訪,舉止不凡,傲然卓立不動。偶爾也有海鷗成群翩然而至,在河面上空飛舞盤旋,狀似戀戀不捨。



鰱魚chub


魚鬚barbel


湖擬鯉roach




鯪魚dace


鱒魚trout


白楊魚gudgeon


鰻魚
eels


鯉魚carp



Flooding of the River Wandle on 20/27/2007 after a thunder storm on the preceding day. The only time I had witnessed for living in the
河上居 Duntshill Mill for 14 years. Film and edited by C K Wong 


Beethoven - Symphony No. 6 in F, 'Pastoral' Op. 68 
IV. Thunder Storm - Allegro
V.  Shepherd's song - Allegretto 
 
























「河上居」前的河岸,長有各式草木,其中一叢垂柳,两株我不知其名,但每逢回春之際便長滿了白花的樹。此時只見舉樹一叢雪白,並無一片綠葉,而且花氣襲人,清香撲鼻。屋前路口則種有櫻花樹兩株,每逢初春,便幻化成為兩度燦爛的紫虹。在初春的倫敦,當你駕車途經某些郊市,看到沿途都是一團又一團艷陽似火的櫻花時,你必定會大感意外,原來英倫亦有櫻可賞,無須遠渡扶桑。不過,它們很可能不是東瀛那種櫻花,衹是我不加深究,無知的誤會






  「河上居」除了建築獨特之外,空間也很大,客廳面積約有五百餘呎,樓面高達十餘呎。在下六呎長史丹威 Steinway & Sons 三角琴 Grand Piano,以往在香港雄據了大半間房子,太佔地,現在衹縮於廳邊一角,不顯眼。然而,窩居雖然寬敞,卻並非豪宅,屋如其人,不修邊幅,一切將陋就簡,就像在下就讀小學所時背誦的陋室銘





Beethoven - Für Elise (2009 version) - piano performed by CK Wong  [河上居 - 夜色] 



我在「河上居」的客廳和睡房的露台都種上各色玫瑰。英國的玫瑰很易生長,顏色鮮艷,大如飯碗。花謝後衹要剪枝,便又再發芽長花,四季長開,春夏如此,秋冬亦不例外。英國人大都以他們的玫瑰花為榮,普遍種植於屋前花園,難怪艾頓尊在西敏寺戴妃喪禮內的一曲悼歌之中,以「英格蘭最美麗的玫瑰」一辭,來比喻她的嬌姿芳容。


「河上居」人傑地靈,得天獨厚 ,四周非常綠化,毗隣兩大公園, 徒步可至,向北走便是「聖佐治公園」King George's Park,往西走便是「溫布頓公園」Wimbledon Park。





King George's Park


Wimbodon Park

不才可說是一生與公園結下不解之緣。

1957年,不才剛滿四歲 ,便一家五口,從灣仔區 Wan Chai 所居,一梯18伙,失修破爛,擠迫不堪的一棟舊唐樓,其中的一個板間房,遷居至當年全香港首建的第一個廉租屋邨,亦即是位處北角的北角邨
北角North Point Estate。





顧名思義,北角區 North Point 內, 幼小的不才,遂就地取材,捨遠圖近,就讀於鄰近的一家名喚「培中中學」的小學部。 該學校原是一間以斂才為本,教育其次,臭名遠播,聲名狼藉的一家私立學校。 然而於1966年6月,卻於一夕之間,聲名顯赫,名聞遐邇,一躍而成全港頭條新聞的一間名校


明園西街的雨災,斜路頂便是培中中學

不才自1957年在北角邨居住了32 年之後,於1989年,斥資在砲台山區 Fortress Hill 買下了老牌英資公司,太古地產 Swire Properties,所建築的海峰園。海峰園共有三座大廈,南峰閣、崇峰閣、高峰閣。我購買的是高峰閣17樓D室的兩房單位,售價82萬港幣「海峰園 」所在的福蔭道 Fook Yum Road, 距離維多利亞公園更為靠近,五分鐘步行便可到達東面入口,徒步穿過該公園到達西面出口,便是商店如雲,食肆林立的娛樂消閒地區, 不才遂不時棄車而就步,前往銅鑼灣逛街消費。 及至小兒出生, 不才便每天推嬰兒車至該公園 漫步,及至小兒較長, 便攜手至該公園之兒童遊樂場玩耍。 


砲台山


太古地產







從左至右,分別是南峰閣、崇峰閣高峰閣




維多利亞公園

離「河上居」向北走僅三分鐘,便是一哩長,半哩寬的聖佐治公園 King George's Park。公園內連綿著一片片綠油油的青草地,春夏遍地長滿了小黃花,秋冬則到處零散著枯黃葉,片片綠綴上點點黃,彷似梵谷筆下的印象派風貌。公園盡頭處引橫渡河之水而成一小湖,上有垂柳浮萍,各式藍綠水鴨和雪白天鵝,是休憩閒息的好地方







「英皇喬治公園」最初被稱為「南田公園」 Southfields Park,於1922年進行規劃,由國王喬治五世King George V 於1923年正式對外開放, 是以得名。公園由南向北,長約770米,由西至東,則平均寬度為120米,隨横渡河的流域,彎曲形成由英皇喬治公園的東部邊界,大致分為三個大小大致相等的區域, 南部則是一坪接一坪,碧草連綿不絕的一個運動場。中部是一個大型兒童遊樂區。北部則是一個既有湖景之觀,復有噴泉之美的一個休閒區。

「河上居」的南面入口進入英皇喬治公園, 便是一坪又一坪, 一幅又一幅, 連綿不絕, 寬大浩瀚的青草地, 但見 綠草萋萋,碧煙處處, 觀進鼻孔内,沁入心脾的, 盡是令人精神一振 ,心曠神怡的青草氣息。 這一遍又一遍的青草地,上面畫有多個足球場的暗線, 每逢週末日, 便是天性酷愛足球的英國人, 在此上演盤場大戰,過關斬將之寶地。

中部的遊樂區設有一個專門為 BMX 單車而 設的一個越野賽車場,復建有一棟附有游泳池的大型健身室 Nuffield Health Wandsworth Fitness Wellbeing Gym



Nuffield Health Wandsworth Fitness Wellbeing Gym


北部的休閒區包括一畦又一畦的鮮花園圃、保齡球場、網球場、以及一個野禽遍佈,遊曳水面,中有噴泉的小湖和遍佈座位,林陰中的羊腸小道。是
由「河上居」的南面入口,步行至此北面的出口,便是「横斯禾」Wandsworth 衣冠雲集 ,蟻聚蜂屯,百物紛陳「英皇喬治公園」,應有盡有的「南方購物中心」 Southside Shopping Centre。 此情此境,與不才在香港「海峰園」,穿越「維多利亞公園」,步行至「銅鑼灣」消閒購物區,委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由窩居向西走十分鐘,便是溫布頓公園 Wimbledon Park。這公園更為宏大,除了比整個香港維多利亞公園還要大的一片青蔥草地,一個圓形競技場和眾多網球場之外,還有一個大湖,除了垂柳天鵝,更可汎舟。湖的對岸是一片廣闊的高爾夫球場,其後是溫布頓山的天空線。佇立在湖邊眺望,但覺煙波浩瀚,水天一色,令人神閑意遠,心曠神怡。湖畔設有一間用木條建成,富有田園風味的茶亭,在此享用英式茶點,更是賞心樂事。







Wimbledon Park




Always On My Mind - vocal, piano arranged and performed - C K Wong [本片在溫布頓公園及溫布頓湖取景]  

Always On My Mind

C K Wong version and Chinese translation 

Maybe I didn't love you
或許我沒有愛你
Quite as often as I could have
盡我其所能
Maybe I didn't treat you
或許我沒有待你
Quite as good as I should have
盡我其所許
If I make you feel second best
假如我令你覺得次要
Girl, I'm so sorry I was blind
女孩,  原諒我瞎了眼
You were always on my mind
你永存我心間
You were always on my mind
你永存我心間


Tell me

告訴我
tell me that your sweet love hasn't died
告訴我你甜蜜的愛未消逝
Give me
給我
give me one more chance
給我另一次機會
To keep you satisfied,
你去滿足你
to keep you satisfied
你去滿足你






















Wimbledon Common

溫布頓公園 向西走十五分鐘至「溫布頓」山中,便是名叫溫布頓公地 徑外,還開闢了不少高爾夫球場。林中保育了自然生態,日間松鼠腳邊走過,夜裏狐狸樹間出沒。早上在林中漫步,輕煙似的晨靄,像掛在林間的一臉輕紗,飄緲迷離。清涼濕潤的一股草青氣息,從鼻孔和肌膚滲入心脾,遍體皆騷。耀目的朝輝,以萬線金光,透過千重樹梢映入眼簾,金蛇般的閃爍顫動著,令人目為之眩,彷彿正走進天國的聖殿,沐浴在神的金光裏。此情此景,疑幻疑真,令人想起電影「齊瓦哥醫生」Doctor Zhivago 裏魄麗的畫面。


Doctor Zhivago - Lara's Theme (Stereo / HD)




Snow time at the Duntshill Mill and Clapham Common, London - filmed and compiled by CK Wong


Rachmaninoff - Piano Concerto No. 2 in C Minor, Op.18: II. Adagio sostenuto


英國的天氣出名反覆無常,時晴時雨。春夏日長夜短,早上五時天明,晚上九時還光亮。秋冬則晝短夜長,八時才天亮,三點便斜陽。初到貴境之時總覺得有點別扭,可是住久了,便慢慢習以為常,不以為意。














倫敦夏天不太熱,大約攝氏二十多度,也沒有香港般惱人的潮濕,不需要空調,不過太陽卻很猛烈,汽車上最好裝冷氣,否則活像烤鴨,絕不好受。冬天也不太冷,日間一般在攝氏幾度上下,晚上多在零下,到天明時,屋簷瓦面、車頂屋頂,間中會結上了層層薄冰。倫敦冬天基本上不下雪,偶爾才會下一點,但不論冬夏,有時在雨中會夾雜一陣小冰雹。



Driving on an icy road at night, Earlsfield, London. Filmed by CK Wong

話雖如此,熱慣了的香港朋友可能仍然會覺得倫敦的冬天太冷,恐怕吃不消。可是英國每户人家都裝上標準的中央暖氣系統,室內恆常保持著攝氏二十度左右,户內只須穿單衣,披上外衣出門,鑽進放暖氣的車裏,抵步後又進入暖氣開放的室內。所以,除非站在街頭吹風,否則在倫敦沒有寒風剌骨,冰凍難敖的感覺。在下進入超級市場和百貨公司購物時,如果不馬上寬衣,往往還熱得滿頭大汗,衣衫盡濕。香港朋友如果冬天常到日本渡假,相信亦有相同的體驗。





雪地輪胎打滑,無法駛出車房 Filmed by C K Wong



三文魚


銀鱈魚


鱸魚


鱲魚


沙丁魚


青口


生蠔






鱒魚


石班


蘇眉

說過了環境和天氣,飲食方面又如何呢?倫敦市郊的超級市場,都活像一間間巨大的倉庫,裏面貨架連綿不絕,各式食品琳瑯滿目。各類家禽肉食種類繁多,無庸贅言,但海鮮方面,卻寥寥可數,而且價格高昂,海魚以三文魚和銀鱈魚為主,鱸魚、鱲魚和沙丁魚為副,青口生蠔和蝦蟹等物,僅屬點綴品,並非主流。河魚則以鱒魚為主,價廉但淡而無味。至於港人嗜食的珍品,石班和蘇眉等熱帶珊瑚魚,此地絕無供應。由於海鮮價昂,在下量入為出,衹能一次過購買一英磅餘一包的三文魚頭尾和魚鰭多包,回家洗淨切開後,分成多份放入冰箱急凍,然後按日逐份解凍清蒸,佐以醬油。啖這樣的海鮮,當然是聊勝於無,恐怕會笑刺港人的肚皮。














英國的水果多數由鄰近國家輸入,有希臘和意大利的無核提子、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鮮橙、荷蘭和法國的梨子、非洲和加勒比海的香蕉等等。英國本土也有加拿蘋果Gala apples和士多啤梨Strawberry出產,味道甜美。至於種植於東南亞的熱帶水果,如榴槤和龍眼等,則在華人開設的超市有售,還供應豉油醬料、麵條米粉、泰國絲苗、日本珍珠米和即食麵等各式東方糧油雜貨。



Victorian Sponge Cake


Trifle


烤羊腿



烤鴨子


英國家庭裏的廚房非常重要,有些甚至比客廳更大,其中必備一個大型烤箱,因為英式食物以烤為主,以煎為副,從來不蒸。在下膳食簡單,不燒午飯,但晚飯則入鄉隨俗,甚麽都烤,尤其愛烤羊腿和
鴨子,覺得比炆炒煮還要香。餐後例必吃一點地道英式甜品,嚐一片帶有清香士多啤梨味,叫做「維多利亞鬆餅」Victotrian Sponge Cake 的忌廉疍糕,或啖一種上放吉士和鮮忌廉,叫做「特拉浮」Trifle 的雜果啫喱。






大同大酒家

出外用膳也有很多選擇,但多價昂和不合港人口味。唐人街的食肆固然多不勝數,但由於路途遙遠,入城費和泊車費高昂,在下甚少到訪。每逢週末
,我多半會驅車到倫敦南部的蓋頓區中,一間两層高的「大同大酒家」午饍。它供應的各式點心小菜和明爐燒味的味道,足以琨美香港的大酒樓,可是當然價錢絕不便宜,碟頭飯、炒粉麵四英磅多,各式點心則兩英磅起。




口腹既飽,轉求精神食糧。英國的電視和電台都全面數碼化。數碼電視台有數十個免費台,甚麽節目都有,畫面清晰如看影碟,偶有聽得不甚明白之處,可以啟動字幕功能,螢幕便會打出英文字幕,眼觀耳聽,雙管齊下,帮助了解。免費數碼電台也有不下數十個,不但聲音清澈如光碟,收音器的小螢幕上還會隨著節目,打出正在播放中的歌曲名字,更可以上網追查當天或過去,每個時刻播出過的歌曲。我不喜歡坐下瞪著螢幕,捨電視而取電台,整天戴著無線耳筒,在室內一邊活動一邊收聽。



要獲得香港的訊息便要靠互聯網了,我一天費八個到十個小時上網,連晚間在床上也捧著手提電腦上網,可以說沒有電腦便根本活不成。網上不但可觀看香港的電視新聞,收聽電台節目。香港的各大報刊均設有網頁,有些甚至原版攝像上載,報上當天大小廣告也可以看到,連各大百貨公司正在舉行的清貨大減價,亦知道得一清二楚。隔洋閱讀香江時事,倘有不平不滿之氣,不吐不快之言,也可以在網上各留言版發表,胡說八道,直紓己見。總之,現代科技已經突破時空的局限,假若足不出户,則居英與居港並無二致。正是:

居英居港,僅屬螢幕之隔,
隱世入世,衹在一念之間。


Earlsfield Library


Tooting Library


Charing Cross Library

伯爵田火車站的大街轉角處有圖書館Earlsfield Library,內有當日報章和是期雜誌可供閱覽。每次免費借閱圖書可多達十五本,三星期後倘不歸還,還可以網上或電話續借。租借各式音樂及電影光碟均是每片一英磅。離窩居兩英哩的都亭區Tooting設有中文圖書館Tooting Library 藏書二千餘冊。倫敦的唐人街隔壁,設有全英國最大的中文圖書館 Charing Cross Library,藏書二萬餘冊。看官當然不能夠拿英國圖書館裏的中文圖書和香港的比,這裏的中文圖書不單數量不足,質量亦遠遠不如,一般衹偏重於流行讀物,如陶傑散文、金庸武俠、倪匡科幻、亦舒言情等等。畢竟華人在這裏是少數族裔中的少數,文娛的供應要比印巴和黑人等族裔少得多,實在不可苛求。


說到閱讀,英國報刊書籍的出版極為蓬勃,需要專文探討,不如略談表演藝術。倫敦乃世界音樂之都,看官大抵知之甚詳,大型的音樂廳、歌劇院和芭蕾舞場地不少,世界級的管弦樂團為數眾多。音樂劇院更星羅棋布,場場爆滿,一個劇目,動輒上演十年以上,香港的朋友大概亦有經常專程到此觀賞,並不陌生。總之,在
倫敦生活,晚晚都有文化節目,不愁寂寞。



Royal Festival Hall



Barbican Centre

倫敦的四大古典交響樂樂團,便是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The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The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The Philharmonia Orchestra。主要表演場地,便是皇家節日音樂廳 Royal Festival Hall 和 巴比肯藝術中心Barbican Centre。




Royal Opera House 

上演歌劇的主要場地,便是皇家歌劇院 Royal Opera House。上演芭蕾舞的皇家芭蕾舞團 The Royal Ballet,英國國民芭蕾舞團 The English National Ballet,主要場地也是在皇家歌劇院 The Royal Opera House。


The Royal Ballet


The English National Ballet

London 西邊West End所上演,長做長有的五大音樂劇,倚次是:第一名,Les Miserables,由1986年上演,至今日已達13,964 場。第二名,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由1986年,直今已達13,628 場。第三名,Blood Brothers,由1988 至 2012 年,已達 10,013 場。第四名,Cats,由1981年至2002年,8,949 場。第五名,Mamma Mia !,由於1999 年份,直至今天,8,498 場。













可是,在下性情孤僻,厭惡公共場合,日間深居簡出,夜間足不出户,絕少會摸黑長途跋涉的出外賞樂,一向以河上居為御用音樂廳。英國的房子用千年傳承下來的磚石結構方式建造,外牆雖用磚砌,地版和露台卻全用木條支撑,外來門窗均屬木製,室內間隔和天花則鋪上石膏版,建造材料非常適宜音響的重播。再加上樓面高,空間闊,環境清幽,並無絲毫喧嘩雜聲,在窩居賞樂,真是無以尚之。



在下這套廉價音響設備,在香港的窩居中,被囚在方圓百呎斗室之內,困於水泥天花地版之間,音樂強時,聲波在狹窄牆壁之間來回衝撞,如巨鎚撼耳,音樂弱時,被室外噪音掩蓋,渺不可聞,令人沮喪之極。但在河上居內播出,卻脫胎換骨,迥然有別,但聞歌聲婉轉如鶯,鋼琴清脆似鈴,弦樂幼滑像絲,樂隊中每一件樂器都玲瓏浮凸,層次分明,呼之欲出。




Bruckner Symphony No.6 conducted bSergiu Celibidache 



河上居的客廳內播放「布魯克納 」Anton Bruckner交響樂至高潮樂段時,弦樂急速反覆的奏出顫音,彷似從湖心盪起的漣漪,一波又一波,一圈又一圈 的擴散開去,充滿了整個虛空。暸亮的銅管,如旭日東升,萬丈金光似的,從水平線上緩緩昇起,照亮了整個大地。樂隊接著如山洪暴發,萬馬齊驅,尖銳的高音破空而出,直衝上霄漢,雄渾的低頻滾滾動地而來,搖憾著腳根。氣勢如虹的大合奏在大廳內不斷的爆發又爆發,一浪接一浪,把人的神智完全淹沒,意識徹底捲走。音量雖響,但令人一點壓廹感也沒有,反覺處身於廣闊無邊的宇宙之中,無拘無束,自由自在,隨著旋律的不斷上升,心靈彷惚也隨之而羽化登仙,昇進天國,沐浴在聖潔祥和的光芒裏,充滿著喜悅和歡樂。



除了上述種種窩居生活之外,還可外遊。乘小兒的短假期,可就近踏青,鄉間消閒。長假期,則遨遊四海,遠征全國。況且歐陸近在咫尺,美加僅於對岸,盡皆可賞可遊之地。正是:


縱有輕車,香江寸土,一千平方公哩,地狹人稠,有何處可去之地?

英倫三島,二十四萬平方公哩,山靈水秀,足以到處留情!



唉!人生苦短,一生何求?何必將一生歲月全部消磨於文件之上,所有精神徹底損耗於案牘之間?錢財安可全得,權勢豈能盡攬?何不及早歸隱江湖,退居田舍之際,閒花野草,清風淡水,自得其樂,安享餘年!

這便是我在
倫敦所過的隱居生活,你說悶不悶?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

Subscribe to Posts [Atom]